踏入社会这两年
最后一天假,本以为今天无非拿几场电影消磨时间、晚上跑步洗个澡,然后躺在床上。即便这一年并不事事顺意,也可以悄悄逃过去。最后还是没忍住,提笔就说上两句。
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写了一篇短记,叫《为过去这一年写上几句》。在那篇文章里,我以上面这段文字开头,即便现实有诸多无奈,自己也有些迷茫,但我还是硬着头皮,为接下来不知该如何走的自己总结了一番。
记得那周,连上周末,我独自在家呆了五天,想好好调整下自己的状态。但后来,事情并未好转,辗转反侧,我还是选择在年末,也就是大家期待年终与晋升之前,决定辞职。
而明天,便到了工作满两年的日子,习惯上还是写些什么,留以纪念吧。
第一份工作
说到前司,那是我毕业后开始的第一份工作,第一次踏入社会、第一次接触到除老师同学关系外的很多其他身份,诸多故事不便一一道来,但也有不少复杂情感可以吐露一二。
换工作是有成本的,如果只是靠着一股冲动做下决定,很大概率会事后反悔。从上一财年结束开始心生迷茫,往后期间一边工作一边思考,也会对比和假设,直到最终决定离开,过去已有大半年的时光了。在我看来,工作无外乎三点,人/事/钱,我逐个来谈。
首先是人。和谁一起工作,工作环境要沟通、接触的人以及领导风格,这些都会影响到自己做事的方向、效率与心情。但我很幸运,不论日常工作要接触的前主管还是同组同事,抑或是出差时赶大促项目时接触到的各类角色,遇到的人大都热心、善良,如果是从人的角度来谈,那么这便是我走后最怀念的一部分了。
其次是事。你在这份工作里要负责哪些内容。这天天要做的事情,其实才我最终决定离开的最重要因素。部门里的不少问题,大家或多或少已心知肚明,但不戳破是所有人一致的行动准则。但部门总是要发展的,我们每天拿工资也总是要干活的。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者,不明确的方向就会演变成同事口中的“瞎折腾”、我们手里的“没事找事”,这也是我迷茫的开始。再扁平的管理,遇上十多万的集团,也会有职级限制;再好的集团和资源,遇上不明朗的业务方向和不果断的决策,也会有令人沮丧的结果。之后做了诸多尝试,也因为这些无果而终。
最后是钱。你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兑换出来的薪资。作为校招入职阿里的同学,虽比不上一些行业独角兽的高薪水平,但至少不会饿死,工资除了花费在租房和日常开销外,还是能存上一笔的。
而这三样,需要组合才能成为你的工作考虑,即便再好的人和不错的钱,碰上个倒霉事,都会组合成负分。而进入了负分队列,短期内未来再好的收益都不足抵挡你跑路的想法了。我记得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,很多朋友劝我拿了年终再走,待满XX再走,晋升了再走,确实,不仅没有收益,还赔上了一大笔违约金,这算是第一份工作最后给我的惊喜了吧。
但是啊,得到的是眼前,失去的却是永远都回不来的时光了。
这一份工作
说来也巧,工作满两年的日子同时也是我入职新公司半年的日子。回想这半年,感触最深的便是接受平庸,但依旧努力把生活过的精彩。
新公司没有了 BAT 的大体量,不论从技术基础建设抑或是研发体系与方向上,都欠缺了太多。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技术大会以及布道讲者,从某方面来说,大家需要输入,需要参照别人的经验去提高自己的研发效率。在阿里,这些可能只是部门、团队之间的沟通,但是到了千万家中小企业,这就变成了跨公司的交流。但这终归还是有好处的,因为基础架构的欠缺,很多时候便依赖社区现有的开源方案,这使得我不用再去忍受“破烂不堪”的 API 文档以及反复咀嚼二手甚至三手的“技术框架”、然后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使用它做着大量无价值的调试,而是可以直接转向纯粹的技术,可以开源讨论、提交 PR 以及直接和原生 Web API 做朋友。
这半年里,强制每一次提交 Code review、研发代码用 TypeScript 强制约束、上单元测试、组织团队技术分享、负责团队基础数据建设、尝试项目构建优化……还是做了不少有趣的事。
但必须承认,任何机会都有他的两面性,新鲜感很多,不尽如人意的也有不少,重复、无聊、琐碎与平淡,这是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描述词,而这不就是工作么?也只有在认清这些后,接受平庸,才能正确的看待工作,规划好自己。
这两年生活
这两年生活变化挺大。刚开始工作时,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公司,记得入职半年的时候掐指一算,在杭州的时间要比北京还多,不过我也确实喜欢出差,总感觉不停切换的新环境能给人带来新鲜感,而这种感觉另一方面又会促使个人状态向上,但问题有二。
一是工作内容并不总是有意思(或者说有价值)。我感触比较深的便是财年结束要开始新规划时的不知所措。这不是说没事可干,一个发展迅速的产品永远不缺业务需求,一个发展明确的产品不会缺迭代方向,但在业务主导话语权的情况下,又要努力思考技术赋能带来变革,作为低 P,这就有点难为人了,脑子里一堆的想法,但谁又会听你的呢。
二是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。工作内容分有趣和无聊,工作节奏也会有忙闲之分。我一直认为,忙碌的工作除非能拿到超额收益,否则并不值得。你付出了几乎全部的非休息时间和能力,最终换来的只是一个工具人报酬,而你失去的,是这么多年对人生规划的思考、实践以及很多有趣的生活故事,甚至还有自己的健康。大家都在讨论一份工作的时薪,我认为这是相对平衡的一个计算方式。
这一年来,我也尝试了很多新事物,比如数据化自己的生活轨迹,我们的记忆都是有限的而且还容易遗忘,但是把自己数据化,那么就永远不会丢失了,日后做决策也会更加全面。这也是我认为作为工程师很有优势的一点,一台写代码的电脑、一台服务器就可以支撑你去实践你的想法。我也有开始坚持自己烹饪、开始系统化投资、开始很多从没接触过的内容。
以后
我还叫黯晓,网名依旧是 hijiangtao。
来日方长,故事未完待续。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