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惯例,这三年需要一个总结

拖着最后一箱行李,头也不回的坐上车向东离去。学生时代是否就这样结束了,我还不敢保证,但至少一段时间内,我要去社会上闯荡一下了。

记得四年前还在准备中软杯的比赛,接触数据可视化也有一段时间,当时对这个方向充满热情,还积极联系老师索要邀请函、报名参加了北大暑假学校,也是如此误打误撞,和后来的研究生导师结下了缘分。本科的浑浑噩噩,让我一直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好好思考,并认真做一些事。短暂的沟通后,便确定了自己的去向。从准备推免材料、短期出国、研究生入学、回到实验室,直到完成毕业答辩,几年时光如此充实,而学费却年年交了又返,以致让我有一种吃自助餐终于吃回了本的错觉。

记得研究生刚入学是在雁栖湖,环境优美但人迹罕至,除了日出东方就只有国道陪伴,以致我一直戏称自己在北二十环读书。延续本科的学霸属性,没事的时候我经常晃悠在自习室;我也经常联系导师主动拉活,毕竟曾经还有一颗科研梦。时不时长城脚下跑跑步,与沉迷自习室跑实验数据,一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。怀着昂扬斗志,在回所的第一天就为了赶论文的 deadline 通宵了一次。

接下来的一年里,为 VIS 熬过几次通宵,五天暑假、五天寒假,沉迷科研无法自拔。不清楚时就去找别人的论文来独自钻研,有进展了就找老师探讨规划,疯狂的状态曾经一度持续到一周开五次会。毕竟是自己的事,总还是很上心的。由于课题牵扯到自己、研究所以及一家数据公司,几个月内我经常早上在实验室和导师讨论、临近中午赶到公司编码处理数据、晚上又要回到宿舍休息。三点一线没有休息的日子,想起我还曾经被自己的坚持感动过一小会。

但一切转变的又是如此之快。那个六月,VIS 2017被拒了。即使得分3.5,但终究逃不过一个 reviewer 的“无理” reject。这时候已经来到了校招前夕,继续全力科研还是开始准备校招?本可以妥善处理的关系,却被“无法保证达到毕业要求”的邮件当头一棒,连带着还附赠了我不少糟心事,但就不在这一一展开了。和学长一样,我也曾抱有希望。但希望终究是破灭了,那晚我刚踏上北京开往深圳的高铁,突如而来的绝境,使我意识到自己应该不会在科研路上继续走下去了。

人已到深圳,只能就先把眼前的事给处理好。当把提前批流程走完从腾讯大厦出来的那一刻,竟被 HR 结束时刚刚跟我说的“希望你对这个世界继续保持好奇”感动了,这让我回想起三年前 Brent 在我回国前送给我的一句话“有机会一定要多出来看看,世界很大、很精彩”。虽然在学校里总遇到磕磕绊绊,但除此外,生活却给我留下了满满美好的念想。

生活不总是无奈与绝望,校招的几个月里,即便处于近乎囚禁的状态,依旧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。校招过程一边接受面试一边与面试官讨论有无,除了验证自己的知识体系,也收获了其他很多。回顾短暂的实习时光,从师兄到同事,感觉自己也受到了很多照顾。而在实验室,身边大佬组了一个小型算法讨论班,我们就从算法思路讨论到准备校招、互通信息、吐槽校园生活,直到后来的做媒相亲和毕业旅行。群里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“哪位今天又去哪个公司面试了”,群里的大佬们立志要把全中国的公司 offer 都拿到手。围观疯狂刷 offer 的状态陆续持续了一年,直到上个星期毕业典礼。是的,直到他们戴上学位帽的那一刻,我才确认他们的校招终于结束了。

研究生毕业不抵本科那会,少了些许伤感和留念。毕竟又过了三年,我们对相遇与离别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。回顾时光,也不再列出一二三点,假装感动一下自己,似乎又收获了很多、成长了不少。只顾默默收拾,独自赶完下一段路。

三年相遇的人与事,与他们结下的故事值得我再来一篇长文娓娓道来。不过暂时就先搁在一边好了。

再见了,中关村东路80号。

Leave a Comment